|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相关新闻 » 正文

生态南安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23  来源:泉州晚报  浏览次数:453
核心提示:2010-2012年,南安连续3年摘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全省县级市桂冠,2012年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47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市第22位,成为海西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日前,南安市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成为福建省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的县级市。

近年来,南安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以生态的理念发展经济,以发展的理念保护生态,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2010-2012年,南安连续3年摘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全省县级市桂冠,2012年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47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市第22位,成为海西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生态立市建设“绿色”南安

作为工业经济强市,南安已培育形成了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机械装备和光电信息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产业集群,是全球最大的石材生产交易中心、中国大陆地区规模最大的水暖厨卫产业基地。

如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加快生态建设,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面对这样的课题,南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于2009年提出“生态立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先后出台《“十二五”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关于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生态保护等六大工程,三年来累计投入61.4亿元,完成163个重点项目建设。

该市“生态立市”的一系列有为举措,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人居环境开始呈现。2012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突破600亿元、60亿元、1000亿元;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3.1%,工业用水重复率达85.3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5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9.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93平方米/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生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

关闭取缔“三无”石材企业及染板厂657家(次),1567家石材企业生产废水全部循环回用,实现“零排放”;140多家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生产的人造岗石、石材马赛克、石材工艺品等产品年产值可达15.6亿元,年综合利用石粉和碎石达210万吨,石粉综合利用率65%,碎石利用率90%以上……南安石材业经过一系列污染整治和整合提升后“华丽转身”,在节能、循环的生态工业道路上越走越宽。

石材业的变化是南安实施生态工业工程,加速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一个缩影。该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节能降耗,积极构建“发展平衡、结构优化、高端环保、技术引领、二三联动”的“5+1”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重点推进建陶业水煤气脱硫和含酚废水治理,以及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等工作。同时,抓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典型示范和带动,引导115家企业申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将清洁生产向全社会推广使用。

生态农业打造宜居环境

清洁沼气铺设入户供生活使用,沼液引流还田肥沃农业种植……在“海西沼气第一镇”南安东田,一个以生猪养殖业为龙头、沼气建设为纽带的新型循环农业养殖模式正在快速推广。

       推进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引导养殖场采用“猪-沼-果(农、林)”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进行养殖,是南安市大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的一个剪影。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方面,该市还建成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畜牧、水产、花卉等八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泉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家,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9家,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6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1万亩。

在生态农业的带动下,南安市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99.4%,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54%,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6.3%,化肥施用强度(折纯)为248.2千克/公顷,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05%。
 

 
 
[ 行业新闻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新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