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陶瓷乃是一个有着非常悠久历史、迄今却仍相当粗放的传统产业。中国的现代建陶工业发展史从公认的1984年算起,到今天也不过30年多一点。这30年来的变化,若从纵向剖析亦可谓翻天覆地、可歌可泣;但若从横向与其它行业进行对比,则仍可算是相对落后甚至是相当落后的。敝人混迹佛山石湾之陶瓷产业已逾半个世纪,或亦可算是阅人无数、阅物无数、阅企无数吧,但脑海里总是难以把这么一个行业与颇显神秘与高大上的机器人联系起来。是以先后听说某某老朋友转身研发机器人时都感到有点突然,总以为那应该是若干年后再做的事情。谁料想,这个会制造瓷砖的陶业机器人说来就来了。
在泛陶瓷产业中,率先成功采用国产机器人的是卫生陶瓷行业。记得是在2013年9月底,由佛山新鹏制造的第一台喷釉机器人就开始在乐华公司正式上岗。据说机器人上岗后,每条喷釉线可节省2/3的人员,一年可节约人工费用1440万元;而抛光机器人则可替换打磨工300人左右,节省人工费用高达3600万元/年;同时由于产品优等率提高,企业每年可增收2500万元左右。因此该公司签订的上亿元机器人自动化改造投入,可在2年内完全收回成本。更重要的是机器人上岗后,可让生产工人远离粉尘、噪音等的伤害,基本杜绝职业病的产生,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佛陶集团石湾建华陶瓷厂即后来的钻石洁具公司,从国外引进的卫生洁具自动生产线上就有类似的设备,那时候我们不叫喷釉机器人而叫做喷釉机械手。因系进口而非国产,故其使用、保养、维修颇为不便。同理,当年我们从国外全线引进的瓷砖生产线上原本也是有自动包装机械手的,只是不甚适合当时的“国情”而被拆掉了;直至二三十年后国产的瓷砖自动包装机大行其道,我们才发现自己绕了一个圈又走回来了,或者这就是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吧。
上月29日在佛山举行的中国建陶工业2025智能制造项目发布会上,有大众媒体记者向东鹏董事长何新明发问:东鹏实施智能制造后产品成本大概会上涨多少?上涨的成本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何新明反问道:你们怎么会想到智能制造一定增加成本?如果会增加成本我们就不去做了,我们搞智能制造正是为了降低成本呀。想想这话也真有道理:人类乐此不疲地去搞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不就为了解放人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么?更何况如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已经不复存在,今后的“用工荒”势必愈演愈烈,除了“机器换人”我们实在别无选择啊。
此番“用机器人造瓷砖”的浪潮之所以如此来势凶猛,愚以为至少基于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受卫生陶瓷企业先行先试尝到甜头的启发,二是为了应对人工成本持续快速上涨的现实,三是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而且这三条是一条比一条更加重要。近期获悉东鹏、马可波罗、新明珠、新润成、溶州建陶二厂等不少知名陶企,都已陆续行动起来要用机器人去造瓷砖了。而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佛山陶瓷全行业应用的各种型号工业机器人业已超过1000台。至于今后谁将会做得更加成功、更加辉煌、更具有标志性示范性意义也许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国陶瓷行业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宣告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