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表述的“造假”指原本只能达到B1级的产品,出具的是A级的检测报告。“报告”是怎么“检测”出来的?大家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如果真如文中描述的那样造假,说穿了这又是一起严重的用数据造假事例。类似这样的造假有很多:可以不用送检直接拿报告、即使送检了走走形式可以“按需出报告”,还可以超越技术范畴出具超级型的“理论报告”。按照文中河南新乡某张姓经理的话说“都是忽悠的”。可以肯定地说,造假不是在忽悠检测单位出报告的人,也忽悠不到管理部门的人,更忽悠不到用真金白银去买“假产品”的项目投资人,能够被忽悠到的是最终的业主、老百姓——物业的持有者,是直接的受害方!不能被忽悠的都是利益链上的利益分享者。
该文中写道:住房与(和)城乡建设部一副局级官员告诉记者“据我了解,造假最泛滥的地方为河南郑州”,同时在这位官员的“指引”下,该记者还经过多日暗访,发现造假问题涵盖了当地开发商、销售商、生产商,以及检测、验收机构整个链条,并有多家知名地产公司卷入其中。由此可见,这样的造假涉及面广,涉足人员众多。应该说,此官员对全国的保温市场还是特别了解的,对各地存在的造假问题也是心中有数,只不过河南郑州的造假问题是“最泛滥”的,要不他怎么能“指引”该记者呢?
反过来,我们不禁疑惑?既然这位官员这么了解保温市场,并且作为住建部的一位副局级官员,应该清楚这样的造假行径会给市场、给百姓造成的伤害,为何不能以一纸文件向上呈报,或者说在自己的管辖权范围内能有所作为?为何偏偏放任至今,仅在此时因媒体深入揭露才让众人知晓?此官员是不想、不敢还是有其他顾虑?他所了解和掌握的其他的造假问题应该怎样才能被更多地暴露出来呢?
既然在这样高的官员面前此类问题都束手无策,对想正规经营的企业来说就更难了。很多企业负责人面对保温市场时的心情是“感到茫然”、“感觉到市场在退步”、“太担忧了”、“大家见怪不怪已经麻木了”、“让保温节能发生的事故来得更猛烈些吧”、“当局者何时才会更加清醒”……
大家都知道,保温市场的造假直接造成保温工程的开裂、脱落、着火、渗水等事故的发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在这些事故的发生不仅在某个时间段、或者说仅在某一个区域内存在着、发生着,已经成为整个保温市场的一个常态。自2015年春节至今,各地发生保温脱落的事故就超过了45起(中国绿色地产网初步收集到的),伤人砸物比比皆是,难怪微信圈中有戏言“现在到了保温事故的报复时期”。要知道,与保温对应的各类标准有国标、行标、地标、企标,还有各类的规程、规范等等,有很多很多,为什么这些标准、规程、规范,外加上百万的专业从业者还解决不了建筑保温外饰墙面的开裂、脱落、渗水以及保温火灾问题呢?
这个问题实质上跟技术的关联性不特别大,深层次来讲确是目前经济发展形态中的一个普遍社会问题。涉及其中的造假问题不仅涉及面广,还涉及各方利益,而且滋生造假的土壤还存在各方利益在博弈,如果揭露其中的任何一点都会牵动全身。纵观这些年发生的保温事故,除了央视大火、上海静安火灾这类造成特大影响的事故被一查到底之外,其他的严惩事例鲜有少见。
关于这类的问题,在各类媒介上时有见端,那又怎样?到处都是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保温事故。“造假者哪来的胆量”?“谁在背后‘给力’”?
因为造假成本低廉,因造假违法的成本也低廉。尤其是在发生的问题和事故面前,所有涉事各方都可以轻易脱干与自己的关系,致使保温市场的造假、事故层出不穷,这样的造假和事故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这些看得见的造假行为以及因为造假造成的事故损伤,完全可以通过某些强有力的干预手段进行有效处置,就像这位副局级官员那样似乎良心发现“指引”媒体来揭露一样,至少可以达到一定的社会反响(中国绿色地产网相信,此次河南造假事件在全国造成的影响,当地管理部门肯定会有所表示的)。但最可怕的造假问题是保温市场存在的意识形态的造假,哪些是不符合节能标准要求的保温产品?哪些是不符合节能规律的保温产品?哪些是本应限制和淘汰的保温产品?偏偏因为某些利益链上的人为因素能够让这些成为合理、合规、合法的应用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说穿了就是“在忽悠,在误导”,这种潜意思的造假非常可怕!
保温市场的造假问题,此次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何时不再有假,百姓才能真正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