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之声:《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经历福岛事故以后,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一直受到各方质疑。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核电已实现装机容量1807万千瓦,在建核电项目3010万千瓦,2020年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的规划还有没有可能实现?如果要实现这一目标,核电建设的年复合增长率会有多少?
郑丹丹:我们预计,目前在建的这些机组在2018年及以前大概率都能完成投运,这样即便不开建新项目,到2018年底,核电装机容量可以达到48.17GW,也就是4817万千瓦。相比您提到的2020年58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差额为983万千瓦(9.83GW),这个数字对应大约9台主流核电机组的合计容量。
能否完成这一目标?现在还真难简单地说能或者不能。这是因为,核电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尤其近年来受到核安全监管等因素影响,多数项目的建设周期为5~6年。这意味着,从现在起到2015年底的一年半时间里,新开工9台机组,而且每一台建设过程都比较顺利,可以保证5年建成投运,方能实现2020年58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目标。
经济之声:从核电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上游环节,包括核燃料、原材料生产;中游环节,包括核反应堆、核电核心设备制造及核电辅助设备制造;下游环节,主要包括核电站建设及运营维护。目前核电产业链上,国内都有哪些上市公司有所介入?目前这些公司,哪些公司核电业务占比大?哪些对核电重启反应最为敏感?
郑丹丹:毫无疑问,核能发电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核燃料了。核燃料是有专营限制的,目前在我国,只有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中广核燃料有限公司具备核燃料进口资质。接着是中游设备制造,比较主流的设备包括:电气设备、核电锻件。
核电站有两个重要区域:核岛和常规岛。核岛是核电站安全壳内的核反应堆及相关系统的统称,其主要功能是利用核裂变能产生蒸汽。而常规岛指的是,汽轮发电机组及其配套设施、厂房所在区域,其主要功能是将核岛产生的蒸汽的热能转换成汽轮机的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转变成电能。
总的来说,在核电电气设备供应商中,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电集团实力相对领先,供货范围较广。东方电气在核岛重型设备和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设备制造领域实力很强。上海电气拥有国内最强大的核电设备成套能力,可为核岛提供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和核泵,核岛产品覆盖了所有中国市场在建核电项目;为常规岛提供核电汽轮发电机组;辅机部分可以生产冷凝器、除氧器和高、低压加热器。
哈电集团目前已为多个核电项目提供了汽轮机、冷凝器、凝汽器、常规岛阀门、加热器、主泵电机、蒸汽发生器等多个产品。
最后是下游环节,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维护。由于核电产业极其特殊,对安全性的要求极高,我国目前只有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和中电投集团可以作为国内核电建设的控股投资方。刚刚提到的核电建设,是不含研究性质的反应堆和示范工程的。这之外,华能、大唐、华电等大型发电集团也有一些参股的核电项目。另外,负责第三代核电技术引进与开发的国家核电技术即将与中电投合并。
经济之声:核电产业的一些核心技术目前仍由美欧掌握,未来核电设备进口替代的可能性和空间会有多大?
郑丹丹:经过多年发展,应该说,我国在核电“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以中广核宁德核电站一期工程为例,这是国内首个完成福岛事故后安全改进项的在建核电项目,设备综合国产化率将达到80%。有这样一组统计数据:与全球260多台压水堆核电机组的运行情况比较,在衡量核电站安全运行水平的9项关键业绩指标中,宁德核电站1号机组有6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核电产业的国产化率挺高了,但未来在核级阀门等细分领域仍有一定的提高空间。
经济之声:核电单机容量大,发电效率高。一旦核电重启后,对其他清洁能源建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郑丹丹:核电重启后如能顺利发展,会影响我国二次能源(包括清洁能源)的发展战略。在清洁能源中,我们预计,未来从总量上解决我国电力新增需求的重任将主要落在核电上。其他清洁能源中,光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个影响不是针对总量的,而是结构上的。我们预计,我国光伏装机的发展重心将逐渐从集中式地面电站转向分布式。当然,这个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