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节能环保关乎地球的明天,更是一场生产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是一个关于“绿”与“金”的辩证议题。
变革的脚步声率先在最发达的经济体中响起。在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珠三角地区最先承接了低碳理念,并不断就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
自2009年,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以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一次次加大环境考核指标权重。
今年5月,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一次对省内能源企业的考察中指出,节能减排是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也是优化大气环境、保障群众利益的重大举措。
显然,这一理念与国务院一个月前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高度一致——环保不仅是在履行拯救地球的责任,更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朱小丹在考察中强调,广东省节能减排工作要坚持以珠三角为重点区域。由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上海大众汽车全程战略合作的“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下简称“蓝思观察团”)今年活动第三站将珠三角地区的节能减排作为议题。
观察团通过深入厂房、社区,从细微处着眼,探求各个社会角色进行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尽管管中窥豹,我们也切实发现了“绿”和“金”的辩证统一关系。
万信达:冲破“碳排放”壁垒
通过算经济账,企业发现节能减排还能有效提升竞争力。
8月21日上午, “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第一个考察点来到了位于广州花都区的万信达科技制品有限公司(下简称“万信达”)。该公司生产电脑包、CD包以及相机包等电子产品周边产品。客户有家乐福、ELECOM、BESTBUY及迪士尼等。
立秋虽已有半月,但当日的珠三角仍被暑气笼罩。然而,当汗流浃背的观察团一行进入万信达的厂房中时,却感觉到阵阵凉意。
那种凉并非我们在开足了冷气的办公楼或是商场中感觉到的寒凉,而是一种像是被夏夜田野上微微凉风吹过的惬意。
秘诀在于厂房高墙上设置的湿帘冷风系统。跟通常的空调不同,这种冷风系统不需要压缩机,不用氟利昂,但却耗电量低,且可以大范围供应新鲜空气,大大增强了厂房舒适性。
显然,一个普通的加工企业厂房中上述小小节能装置并不足以调动观察团前来万信达。吸引我们前来的是万信达的碳中和标签。我们想知道,为什么这家规模不算大的普通制造类企业在2010年率先实现了“碳中和”,而“碳中和”对企业又意味着什么?
时间回到2009年盛夏的北极。作为志愿者,年轻的万信达集团董事长陈日玲借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插旗的机会,第一次去到了北极。这次旅行拍到了一张对陈日玲和他的万信达都影响深远的照片:皑皑浮冰中,陈日玲在游泳。
事后陈日玲告诉媒体,他完全被这大面积融化的冰川震撼到了。自此,陈日玲意识到,他和他的企业真的需要做点儿什么了。
也就在此前后,沃尔玛、英国乐购(Tesco)等大型跨国公司宣布要求其供应商提供碳足迹清单。更要命的是,美国和欧洲也在2009年提出要对来自没有实施碳减排国家的商品征收“碳关税”。尽管这只“靴子”还没有落地,但也足以释放出让站在前沿的“中国制造”企业家们警惕的信号。
春江水暖鸭先知。欧美消费者对于低碳生活方式的崇尚最先传导到珠三角的制造业企业主眼中。陈日玲意识到,若再不行动起来,或将危及企业生存。随后,陈日玲找到广州东润发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并委托他们为企业做了碳盘查。
核查后,陈日玲才知道,原来2009年,万信达一共排放了2705.18吨二氧化碳。
通过东润发公司做中介,万信达以1万美元购买了湖南一家水电站项目的5000吨核证减排量,成为华南地区首家购买自愿减排量企业,也是中国首家实现“碳中和”的加工出口企业。
2010年万信达首次成功申请了国际权威第三方机构授权的碳中和标签。这个标签不仅让万信达冲破了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
“这几年,我们每次去国外参展,都因为这个碳中和标签,备受青睐。”接待蓝思观察团的万信达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
除了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之外,对于万信达来说,这几年的碳管理实践更让其全面掌握了自身碳排放情况,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节能升级改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以碳管理为依据,万信达的厂区实施了多项节能技术。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湿帘冷风系统之外,万信达还把全厂的灯管都换成了节能灯。此外,工人宿舍也装上了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相结合的热水系统。据介绍,这种热水器高效节能,制造相同的热水量,其使用成本仅为电热水器的1/4,燃气热水器的1/3。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节能举措还在于更换节能生产设备。“虽然更换设备要花钱,但是换了设备之后,电费省下来很多,而且由于新设备对人工的依赖更小,所以算下来我们也不吃亏。”万信达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年来,万信达陆续更换了180台设备,共计投入188.2万元,但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76.244万元。
此外,对于广东正在进行的碳交易试点,万信达因为碳排放低,尚不够格进入强制交易名单。但不同于相当一部分企业,视以强制履约为基础的碳交易为“狼”,唯恐避之不及,万信达主动加入了交易名单。
“原因很简单。经过几年的探索,万信达一方面掌握了自己的减排潜力,另一个方面也知道‘碳交易’怎么玩儿,所以相信参与碳交易会获益。”帮助万信达做碳资产管理的东润发公司总经理庞增穗告诉观察团。
显然,对于万信达这样的企业来说,节能减排并非仅仅实现了企业家对“北极冰川融化”的关切,更重要的是,通过算经济账,企业发现节能减排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如此一来,企业将节能减排压力有效转化成内在动力。
金山谷:低碳社区畅想
引入英国BioRegional、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活跃的国际低碳组织,确立走可持续发展社区的路线。
从广州花都一路南下,考察团来到了位于番禺新城的金山谷国际社区。
这是一个在全国各地新城中常见的超级社区:数百栋别墅依山而建,周围则矗立着高层住宅,规划居住7000余人;小区被宽阔平直的市政道路环绕,但行人稀少;有快速路与市中心联通,不堵车的情况下,半小时可到中央CBD。
不寻常之处在于,该楼盘的开发商招商地产[微博](28.20, 0.00, 0.00%)意欲在此打造出一个一流的低碳社区。
据介绍,在金山谷规划之初,便引入了英国BioRegional、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活跃的国际低碳组织,确立了走可持续发展社区的路线。
其中BioRegional 是英国一家企业型慈善机构,一手打造了号称世界第一生态村的BedZED(Beddington Zero (fossil) Energy Development)。
BioRegional 随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制定“一个地球生活”十项原则。即,零化石燃料、零废物、可持续发展交通、可持续发展材料、当地和可持续发展食物、可持续水资源利用、土地使用和野生动植物、文化与传统、公平和公正贸易交易、健康愉快的生活。在BioRegional 的网站上,金山谷被认为是全球践行这十项原则建设和运营的十个项目之一。
具体到为什么金山谷自称低碳社区?金山谷项目绿色工程师告诉观察团,金山谷的低碳首先体现在其综合开发模式上。
据了解,小区除了规划有学校、商业、运动休闲场所等常规配套之外,还在建设一个占地面积为34万平方米的创意产业基地,包括约23万平方米的绿色总部标准甲级写字楼、约6万平方米的SOHO办公楼、约5万平米国际品牌酒店、国际标准大型会展中心等高端商务配套及一系列公众休闲运动广场、员工活动配套等。
“我们希望在社区内可以走路上班、走路上学、走路购物,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城市通勤压力,也提高幸福指数。”金山谷绿色工程师说。
根据英国BioReginal所做的生态足迹分析,与金山谷区域其他社区相比,产居一体、商住联动的综合开发模式将使得金山谷至少减少30%的交通需求,相当于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200吨。
听上去很美,但现实还有距离。步行去买菜不难,走路上学也可实现,可是走路上下班的愿景实现起来怕是有些难度。观察团了解到,第一期写字楼还没有开始出售,而小区别墅已经基本卖完,按照计划今年11月份将出售最后一批高层洋房。
也就是说,规划设想的跨国公司总部、创意企业还没有进驻,相配套的
住宅已经都已经有主了。“目前买了住宅的还在市里上班,将来这里工作的人又无房可买,如何实现联动?”观察团成员小珍有些疑虑。
除此之外,观察团认为,社区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低冲击开发模式带来的低碳效应要靠谱许多。
据介绍,设计初期,金山谷项目便启动了对项目的气候环境调研,并根据结果设置模型,优化建筑体型、朝向、户型组合,以改善室内外环境质量且降低能耗。
比如,社区的别墅利用内庭院解决自然采光及过渡季节的自然披风,实现降低能耗的目的;地下室采用采光井自然采光;结合景观设计利用植被草沟实现雨水回渗,减少热岛效应;通过保护项目用地内的山顶原始植被设立山顶郊野公园形成园区绿肺等等。
据介绍,金山谷的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了65%。按居住建筑每年每平方米节电5度,公共建筑每年每平方米节省15度电计算,全年可节约用电900万度,折合标准煤3510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000吨。
“这些措施都不会增加成本。也就是说住户不必为绿色建筑带来的舒适生活埋单。”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低碳技术的运用还为业主省钱。比如,别墅采用分体式非承压真空管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年节约至少40%的生活热水费用;再比如小区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中水用于绿化及清洁用水节约水资源。“这样一来至少小区的业主们不必公摊水费了。”上述负责人说,按日处理中水量400立方米计算,项目全年节约用水14.6万立方米,相当于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7吨。
针对雨水处理的低冲击开发技术也在小区得到了实施。统计资料显示,低冲击开发技术可以减少暴雨径流30%到99%并延迟其峰值5到20分钟从而有效减轻了市政排水管道压力。
观察团在金山谷了解到,由于雨水管道的取消和管径减少以及与绿化工程的有机结合,在项目完工时,低冲击工程投资略低于传统规划设计。此外,由于低冲击工程维护费用较低,而且不必采用自来水维持景观湖的水景,尽管没有考虑低冲击工程的环境效益,低冲击工程的经济效益也大大高于传统工程。
巴士集团:公交出行还可以更低碳
深圳巴士集团等企业未来将是深圳碳交易市场上的大卖家。
在考察了工业节能、建筑及社区节能之后,蓝思考察团到了深圳巴士集团了解交通节能。
《联合国[微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数据显示,美国交通运输占到了总碳排放的32%, 在欧盟,这一数字也高达25%。虽然目前整个中国这一比例仅为7%左右,但深圳所做的一项情景分析显示,到2015年,交通运输要占到深圳总碳排放的40%。
这一比例甚至超过能源及制造业的碳排放。也就是说,车辆将成为深圳最大的碳排放源。因此,每每提及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少开私家车、改乘公交都是必不可少的倡议内容。
但其实传统公共交通的能耗及碳排放也十分惊人。数据显示:一辆出租车相当于10辆私家车的能源消耗,一辆公交车则相当于30辆私家车的能源消耗。
所幸的是,深圳巴士集团过去几年的实践表明,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公交网络可以让公交出行更加低碳。
“从2009年开始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截至目前,深圳巴士集团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辆运营企业。”该集团副总经理桂天娇告诉观察团。
据介绍,截至今年5月,巴士集团已投入各类新能源车共计2016辆,其中纯电动大巴501辆,纯电动中巴26辆,混合动力大巴689辆,纯电动出租车800辆,累计总行驶里程为1.85亿公里,节约燃油消耗1500万升,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9.6万吨。
此外,据深圳市公交都市建设五年实施方案有关车辆更新的规定和公司战略规划,深圳巴士集团2013年还将更新投放450辆新能源巴士,到2015年新能源车辆使用比例将占全部车辆50%以上。
这应该会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据第一电动网今年1月11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新能源客车消费报告》, “十一五”规划的“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工程事实上已暗淡落幕——25个试点城市中,新能源客车推广数量上千台的仅有深圳和北京。
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车辆购置价格高、运营成本高,深度依靠财政补贴;技术不成熟,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电池稳定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续航里程短、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几大拦路虎。
深圳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观察团了解到,这首先得益于深圳政府部门和公交企业联合创造的“深圳模式”。
深圳巴士集团负责人介绍,为了解决政府补贴之后,纯电动新能源大巴依然高于传统柴油大巴问题,深圳创造出“车电分离、融资租赁、充维结合”的新能源推广应用模式。简单说,就是引入专门的充电企业购买电动公交车的电池并进行维护,而公交企业按照燃油成本支付电池充电及维保的综合费用。
此外,深圳巴士集团还通过引入智能调度系统,一方面根据路面情况更加合理调度公交车;另一方面也导入动力电池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车辆动力系统状态和动力电池性能,有效提高动力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据介绍,通过科学调度,新能源车辆使用效率逐步提升,营运效率由70%提升至89%,有效突破了新能源车辆有限的续航能力制约公交运营的瓶颈。
目前,深圳正在着手对几大公交企业进行碳核查,以便将其纳入强制碳交易中。据了解,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推广和使用,公交企业所获得的配额可能较为宽松。也就是说,深圳巴士集团等企业未来将是深圳碳交易市场上的大卖家。接近决策者人士曾透露,政府希望借此对公交企业进行补贴,更进一步调动企业运营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由此看来,深圳推广新能源公交车也是一个节能环保和促进经济增长和谐统一的绝佳样本
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考察快结束时,我们与一个普通大巴司机的对话。“您觉得新能源大巴怎么样?”“很好啊,全是自动波,开起来轻松多了!它充电我们就休息,一天开车不超过八小时!”
无论是否有意为之,这段对话让我们了解到,推广新能源大巴除了环境和经济效益之外,也释放出些许“以人为本”的暖意。